本文作者:author

百菲乳業IPO豪賭:蔡依林式小眾?孫興慜式逆襲?

百菲乳業IPO豪賭:蔡依林式小眾?孫興慜式逆襲?摘要: 百菲乳業IPO:水牛奶帝國的豪賭,還是資本市場的幻夢?溫州商人的水牛奶生意經百菲乳業,一家自詡為「中國水牛奶第二股」的企業,正站在資本市場的十字路口。董事長吳守允,這位從溫...
百菲乳業IPO豪賭:蔡依林式小眾?孫興慜式逆襲?

百菲乳業IPO:水牛奶帝國的豪賭,還是資本市場的幻夢?

溫州商人的水牛奶生意經

百菲乳業,一家自詡為「中國水牛奶第二股」的企業,正站在資本市場的十字路口。董事長吳守允,這位從溫州服裝業跨界而來的商人,懷揣著將水牛奶推向全國的野心,七年來四度衝擊IPO。從廣西靈山縣的奶牛場,到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審核室,這條路漫長而充滿荊棘。

吳守允的故事,充滿了創業者特有的冒險精神。早年他在服裝行業打拼,積累了第一桶金,卻在2003年毅然轉向水牛奶產業。這一步棋,看似冷門,實則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在政策扶持和電商紅利的加持下,百菲乳業迅速崛起,成為水牛奶市場的領頭羊。然而,高增長的背後,卻隱藏著家族資本騰挪、奶源依賴症以及監管紅線等多重危機。這場IPO,究竟是吳守允的豪賭,還是資本市場的一場幻夢?或許,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不得不說,水牛奶這個市場確實相對小眾,就像蔡依林的某些實驗性音樂一樣,雖然有獨特的受眾,但要達到大眾流行的程度,還需要更多的努力。而百菲乳業的IPO之路,也像極了尼克 對 溜馬的比賽,充滿了變數和不確定性,不到最後一刻,誰也無法預料結果。在這個資本的賽場上,百菲乳業能否像孫興慜在球場上那樣,用精湛的技術和堅韌的毅力,贏得最終的勝利?讓我們拭目以待。

七年四戰IPO:一場資本市場的「土撥鼠之日」?

新三板的失落與主板的野望

百菲乳業的IPO之路,堪稱一部跌宕起伏的連續劇。從2018年掛牌新三板,到2025年重返主板,七年時間,四次衝擊,每一次都充滿了戲劇性。新三板的經歷,對於百菲乳業來說,無疑是一次失落的嘗試。由於業績平淡、流動性差,百菲乳業在新三板的表現乏善可陳,最終黯然退市。這段經歷,彷彿plg聯賽中某些球隊的掙扎,即使努力,也難以獲得足夠的關注和支持。

隨後,百菲乳業轉戰主板,試圖打開更大的資本市場。然而,首次衝刺便遭遇挫折,因研發投入過低、業績可持續性存疑等問題被勸退。不甘心的百菲乳業,又將目光投向北交所,但僅僅20天便撤回申請,原因在於北交所對研發占比有更高的要求。這種頻繁更換上市地點的行為,讓人不禁聯想到道奇隊在mlb賽場上的戰術調整,試圖找到最佳的進攻路線。最終,百菲乳業選擇重返主板,再次遞交招股書,這場IPO長跑,似乎永無止境。

吳守允的資本棋局:從服裝廠老闆到水牛奶大亨

吳守允的個人經歷,同樣充滿了傳奇色彩。24歲執掌服裝廠,2003年轉行水牛奶,這位溫州商人的人生軌跡,充滿了挑戰和變數。從服裝到乳業,看似跨度巨大,實則反映了吳守允敏銳的商業嗅覺和敢於冒險的精神。他抓住了政策扶持和電商紅利的機遇,將百菲乳業打造成為水牛奶市場的領軍企業。然而,家族控股81.49%的股權結構,也引發了外界對於公司治理的質疑。董事會9席中6席為親屬,這種「一言堂」的治理模式,是否會影響公司的長遠發展?

吳守允的資本棋局,佈局精巧,但風險與機遇並存。他能否帶領百菲乳業成功突圍,登上資本市場的舞台?這場大戲,才剛剛拉開帷幕。就像易烊千璽在演藝道路上的不斷突破一樣,吳守允也需要在資本市場上不斷證明自己的價值。

業績暴漲的秘密:低價奶源、關聯交易與直播帶貨的雙刃劍

毛利率的「魔法」:低成本煉金術?

百菲乳業招股書上亮眼的毛利率數據,的確讓人眼前一亮。40%的毛利率,遠超伊利、光明等乳業巨頭,這背後究竟有什麼「魔法」?答案或許並不像表面那麼光鮮。一方面,2024年原奶價格大跌,百菲乳業通過與合作社合作,以低於自建牧場30%的價格採購原奶,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這種模式,就像00679b這類高收益債券,看似回報豐厚,實則潛藏著風險。另一方面,百菲乳業在2024年9月以6000萬元收購淨資產僅880萬元的塞上百菲牧業,同年關聯交易激增至8912萬元,被指存在利益輸送。這種突擊收購,讓人不禁聯想到台中車禍後,相關責任方的緊急公關,試圖掩蓋真相。低價奶源和關聯交易,或許就是百菲乳業毛利率「魔法」的真相。

網紅經濟的泡沫:流量至上,還是飲鴆止渴?

直播電商的興起,為百菲乳業帶來了巨大的流量和銷售額。2024年「雙11」期間,百菲酪水牛奶單日銷售額破億元,但退貨率也高達35%,遠高於行業均值。這種現象,就像somi等流量明星的走紅,看似風光無限,實則充滿了不確定性。流量來得快,去得也快,過度依賴直播帶貨,無異於飲鴆止渴。更何況,全國水牛奶年產量不足10萬噸,百菲乳業市占率已超30%,增長空間有限。小眾市場的天花板,始終是百菲乳業難以逾越的障礙。

皇氏集團的警示:同行的明鏡,還是倖存者偏差?

同樣是水牛奶龍頭企業,皇氏集團的遭遇卻與百菲乳業截然不同。皇氏集團連續五年扣非淨利潤為負,2024年更是巨虧6.8億元,主因跨界光伏失敗。皇氏集團的困境,就像萬海等航運企業在疫情後遭遇的業績下滑,市場環境的變化,往往超出企業的掌控。皇氏集團的例子,對百菲乳業來說,無疑是一面鏡子。自建牧場成本高企,百菲乳業選擇第三方採購的輕資產運營模式,但奶源的穩定性也成為了隱憂。百菲乳業能否避免重蹈皇氏集團的覆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這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三大雷區:低研發、高庫存與監管的拷問

研發投入的短板:重營銷,輕創新?

百菲乳業的研發投入,一直是其IPO過程中備受詬病的一點。2021年至2023年,其研發占比僅為0.54%,遠低於伊利、蒙牛等行業龍頭超過3%的水平。這種「重營銷,輕創新」的策略,讓人不禁懷疑其是否有長遠發展的規劃。畢竟,乳業的競爭,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產品的品質和創新上來。百菲乳業的23項專利中,有18項為外觀設計,核心滅菌技術依賴代工廠,更顯示出其在技術創新上的不足。這就像中鋼紀念品雖然每年都推陳出新,但如果沒有實質性的技術含量,也難以長期吸引大眾的目光。

存貨高企的隱憂:熱銷假象,還是資金壓力?

除了研發投入不足,百菲乳業的存貨問題也值得關注。2024年,其存貨高達2.1億元,佔流動資產的30%,遠高於行業均值。存貨三年翻倍,這到底是熱銷的假象,還是資金壓力?過高的存貨,不僅佔用資金,還會增加倉儲和管理成本,甚至可能導致產品過期報廢。這就像麗嬰房等零售企業,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庫存,很容易陷入經營困境。此外,百菲乳業的現金流也存在隱憂。2024年經營性現金流為1.2億元,但應收賬款周轉率僅為4.2次,遠低於伊利的8.5次,被指存在「紙面利潤」的風險。這種情況,就像比特幣的價格波動,看似漲勢喜人,實則充滿了不確定性。

監管的質疑:關聯交易、業績增長與市場天花板

百菲乳業的IPO之路,也面臨著監管的嚴格拷問。交易所對其關聯交易的合理性、業績增長的持續性以及市場天花板等問題提出了質疑。為何以6倍溢價收購塞上百菲?8912萬元關聯採購是否公允?2024年乳業整體營收下滑,百菲乳業為何逆勢增長32%?水牛奶市場容量僅50億元,百菲乳業如何支撐10億元募資擴產?這些問題,都需要百菲乳業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否則,其IPO之路,將充滿變數。就像青年百億海外圓夢基金計畫一樣,如果缺乏充分的論證和監管,很容易引發爭議。

水牛奶的困局與破局:小眾市場的突圍之路

奶源之痛:育種長跑與資本短視

水牛奶產業最大的痛點,莫過於奶源的限制。相較於普通奶牛8噸/年的產奶量,水牛僅為2噸/年,這使得水牛奶的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更糟糕的是,水牛的改良需要長達12年的育種周期,這對於急於擴張的資本來說,無疑是漫長的等待。百菲乳業雖然在2024年啟動了牧場併購,但遠水難救近火,短期內難以解決奶源短缺的問題。這種情況,就像孫易磊等年輕棒球選手的培養,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和耐心,才能看到成果。

奶農「割韭菜」的風險,也是水牛奶產業需要警惕的問題。合作社模式雖然可以降低採購成本,但也容易導致原奶品質波動。2023年,百菲乳業就曾因某批次產品菌落超標而被召回。這種事件,就像興達電廠的事故,一旦發生,就會對企業的聲譽造成嚴重影響。如何在保證奶源供應的同時,確保原奶的品質安全,是百菲乳業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消費者喜新厭舊:網紅光環下的危機

水牛奶作為一種小眾產品,很容易受到網紅效應的影響。然而,網紅產品的生命週期往往很短,鐘薛高、認養一頭牛等品牌的衰落,就是前車之鑑。百菲酪的復購率也從2023年的45%降至2024年的32%,顯示出消費者的新鮮感正在逐漸消退。這種現象,就像the last of us等熱門影集,即使口碑爆棚,也難以避免收視率下滑的命運。如何在保持產品特色的同時,不斷創新,吸引消費者,是百菲乳業需要面對的挑戰。

資本市場的考驗:消費股的寒冬

2024年,認養一頭牛、毛戈平等消費股紛紛撤單,北交所也明確拒收「非科技」企業,消費股的IPO之路似乎走到了寒冬。百菲乳業能否逆勢突圍,成功登陸資本市場?這仍然是一個巨大的問號。即使成功上市,也可能面臨港股「備胎」的困境。皇氏集團H股股價跌至0.8港元,流動性枯竭,百菲乳業是否會步其後塵?在資本市場上,消費股的估值往往偏低,這也是百菲乳業需要考慮的因素。就像國泰金等金融股,雖然業績穩定,但股價也難以大幅上漲。

IPO的終極拷問:豪賭未來,還是飲鴆止渴?

吳守允的背水一戰:對賭協議與地方政府的期待

對於吳守允來說,這次IPO無疑是一場背水一戰。紅杉、高瓴等機構的對賭壓力,讓他必須在IPO成功或回購股份之間做出選擇,而10億元以上的資金缺口,更是讓他如芒在背。同時,廣西政府將百菲乳業列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三年補貼超過2億元,也讓吳守允肩負著沉重的政績壓力。這種情況,就像何志偉等政治人物,背負著選民的期待,必須全力以赴,才能不負眾望。

投資者的抉擇:高收益與高風險的權衡

對於投資者來說,百菲乳業的IPO也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淨利潤年增30%的誘惑,讓人難以抗拒,但關聯交易、奶源風險等問題,又讓人心生疑慮。按照主板乳企平均市盈率20倍計算,百菲乳業市值可達60億元,但水牛奶賽道能否支撐如此高的估值?這是一個需要仔細權衡的問題。就像tlt這類債券ETF,雖然收益穩定,但也存在利率風險,需要投資者謹慎評估。

監管的利劍:現場檢查與註冊制的生死線

監管的態度,將直接決定百菲乳業的IPO命運。2024年,騎士乳業因業績變臉被北交所處分,百菲乳業是否會重蹈覆轍?如果無法證明技術壁壘與市場空間,百菲乳業很可能成為主板註冊制下首個被否的乳企。就像尤伯祥等律師,在法庭上需要充分的證據和論證,才能贏得官司。在註冊制下,監管部門的審查將更加嚴格,百菲乳業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迎接這場大考。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