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uthor

中国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机遇、挑战与未来

中国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机遇、挑战与未来摘要: 文化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载体,对扩大就业、促进内需、繁荣市场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202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

文化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载体,对扩大就业、促进内需、繁荣市场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业发展,202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提高投资效益,全面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并提出“创新多元化文化旅游消费场景,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水平,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了文化旅游业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旅游业持续发展,为经济建设注入新活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众旅游逐渐兴起,国内外旅游需求显著增长。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中央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大力推动我国旅游业加快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提出“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改革监督机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构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目前,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大的国内文化旅游市场,成为全球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2023年,国内游客出游48.91亿人次,文化旅游消费总额达2.91万亿元,全国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54832亿元,比2014年的27524亿元增长了一倍多;数字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市场规模突破1万亿元,占文化产业比重超过20%。同时,文化旅游业对城乡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城乡文化旅游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活力。 2024年3月,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旅游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文化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国”。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下,2024年不仅传统的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旅游度假区等发展迅速,而且露营、徒步、演艺、研学、体验、餐饮、自驾、低空等新兴文化旅游需求带动文化旅游投资增长和产业模式创新。通过深化文化旅游政策,加强对入境文化旅游产品的供应,入境文化旅游实现了超预期增长,6488.2万人次外国人入境中国,同比增长12.9%,其中旅游入境2011.5万人次,同比增长112.3%。 我们既要看到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服务贡献持续增长的亮点,也要看到其在规模和效益上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在发展质量方面,文化旅游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还不够高。城乡差距较大,2023年城市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次数为37.6次,农村居民国内旅游人均次数仅为21.3次。我国的文化旅游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的成熟文化旅游市场规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此外,文化旅游业还存在不少短板。产业融合方面,与技术的结合不够紧密,数字技术的应用程度有限,未能充分释放应有的发展潜力,制约了产业创新发展和高效运营。产品和服务方面,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很多文化旅游产品缺乏深度挖掘和创意设计,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同时,服务质量的稳定性不高。在旅游体验中,交通便利性、景区管理水平、住宿餐饮服务跟不上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 破解文化旅游业发展难题,需要统筹兼顾,推动产业升级,进一步激发活力,创造更多高品质文化旅游体验,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统筹政府和市场。新时代的文化旅游工作,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要完善文化旅游法规制度,规范市场,规范行为;加快发展新型生产力,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大对文化旅游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制度设计,实施行业标准规范,加强市场秩序综合治理,优化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企业重视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积极培育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加快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方投入、市场运作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统筹供给和需求。从需求端入手,提升文化旅游消费意愿,推动文化旅游服务贡献,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文化旅游工作的着力点,也是政策发力点。要加强个性化、定制化、普惠性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基层群众的消费能力。高品质文化旅游供给是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活力的前提。在发展文化旅游产品方面,应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丰富类型、完善体系、创新内容、优化供给,照顾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完善城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城里人下乡休闲,乡村人进城体验”的城乡居民“双向互动”文化旅游新模式。 三是统筹保护和发展。生态资源和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一旦遭到破坏,文化旅游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发展数字文化旅游业,必须强化保护意识。同时,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要重点关注历史文化名城和名镇、名村、古迹遗址、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地域等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和运营模式,挖掘更多文化旅游线路、产品和服务,使之由单一观光旅游空间,逐渐向研学、体验、养老、休闲等多功能空间转变。在创新发展中,特别要注意文化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和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协调统一。 四是统筹国内和国际。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旅游市场。文化旅游市场以国内为主,同时走向国际。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也有丰富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完善的现代旅游设施、便捷的交通,优越的治安环境,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感受到中国既古老又现代的魅力。我国持续优化完善出入境管理政策,目前,已与16个国家实现全面互惠旅游签证,对18个国家试行单方面旅游签证便利化政策,对54个国家实施过境签证便利化政策。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重点提升入境文化旅游和消费者服务水平,推动入境文化旅游市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不仅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信心和动力。 五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文化旅游安全是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高质量的文化旅游体验不仅包括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更在于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这就要求在推动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安全问题,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安全管理能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保障网络。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装备更新实施方案》。在技术赋能方面,不仅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能文化旅游体验,而且要广泛应用于文化旅游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对体验式旅游、极限运动、沉浸式实景体验等新兴旅游项目,制定相应的安全标准和操作规范。同时,随着入境旅游规模扩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文化旅游市场的监管,确保文化旅游活动不威胁文化、生态等安全底线。只有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才能确保中国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稳。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有 2 条评论,75人围观)参与讨论
网友昵称:TechSage
TechSage 铁粉沙发
02-09 回复
这篇报道全面分析了中国文化旅游业的现状、机遇和挑战,内容翔实,数据丰富。特别指出要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发展、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五个方面,才能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对未来发展方向和策略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网友昵称:TechSage
TechSage 铁粉椅子
02-10 回复
这篇新闻报道全面总结了中国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五点建议。 信息量很大,对行业发展趋势有清晰的把握。